|
“近期已有部分央企着手修改招投标规则,引导‘最低价中标’变为‘中间价中标’,此举显然有利于避免恶性价格竞争的现象。”清晖智库创始人、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明年储能价格或呈现小幅震荡的走势,即价格在一定范围内小幅震荡,整个行业预计将进入一个‘L’型的底部阶段。与此同时,价格竞争态势有望得到缓解,促使企业在价格和质量间找到平衡点。”
储能市场积极信号显现
中国能源报记者 姚美娇
中国储能网讯:经过一年的市场演变和技术进化,储能行业正迎来新的发展周期和市场机遇。近期,中国华能、中国电建等多家央企陆续发布新年度储能集采计划,增加采购量的同时,对产品质量、企业资质等方面的要求较往年更为严格,显现出对储能市场发展的信心以及对高质量储能系统的迫切需求。
在受访人士看来,招标门槛提高有助于规范市场行为,遏制低价竞争等现象,预计明年储能市场仍将保持高增长态势,并表现出多元化、高质量发展特征,为技术创新和应用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机遇。
增势强劲
近一个多月以来,已有多家央企开启2025年储能大采购。11月13日,中国电建发布2025—2026年度储能系统设备框架入围集中采购项目招标公告,采购需求规模为16GWh。11月26日,中广核新能源开启2025年度储能系统框采,招标项目划分为两个包件共7个标段,采购总规模为10.5GWh。12月10日,中核汇能及新华发电2025—2026年度储能集中采购招标公告发布,采购储能系统总容量为12GWh,不区分风冷/液冷,适用于共享/配套储能,包括2h(0.5C倍率)及4h(0.25C倍率)方案。
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稳步增长,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5852万千瓦/1.28亿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约86%。有业内人士指出,2025年储能系统集采数据释放出积极信号,未来几年内相关企业对储能技术的重视和投资有望进一步加码。
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苏波此前称,在政策机制和市场驱动下,我国已逐步建成品类齐全、配套完整的新型储能产业体系。到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将达到100GW,行业总产值将超过万亿元。到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将达到220GW,行业总产值将超过3万亿元。
推进良性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招标业主在提高采购量的同时,对储能产品质量和技术要求也愈发严格。例如,中广核新能源10.5GWh的储能系统框采项目中提出,不接受梯次利用电池,不接受库存电池(生产日期大于90天),并提出项目委托第三方全程见证生产、组装及发运。
近年来,储能市场高速增长的同时,各环节竞争日趋激烈,储能系统招标价格不断走低,部分成交价击破成本线。在此背景下,保障产品质量,防止价格内卷成为储能市场健康发展的首要议题。
业内有分析认为,以央企为首的招标标准变化,预示着储能市场将逐步从拼价格转向拼质量,部分仅依赖低价竞争抢占市场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大量资本涌入导致新型储能产能无序扩张,目前电池以及储能产能利用率仅为50%左右。招标门槛提升有利于淘汰部分落后产能,促进技术与供应链管理上优秀的企业胜出,促进良性发展。”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副教授吴微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近期已有部分央企着手修改招投标规则,引导‘最低价中标’变为‘中间价中标’,此举显然有利于避免恶性价格竞争的现象。”清晖智库创始人、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明年储能价格或呈现小幅震荡的走势,即价格在一定范围内小幅震荡,整个行业预计将进入一个‘L’型的底部阶段。与此同时,价格竞争态势有望得到缓解,促使企业在价格和质量间找到平衡点。”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储能市场需在快速增长中同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认为,储能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以扎实的理论模型、完整的数据和全面的测试验证作为支撑,创造技术先进的产品。其次,要打开视野,为千行百业提供全场景、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为自己、客户、全球能源转型布好局。
差异化竞争
整体看,加强把关、谨防低质产品进入储能市场已成为必然趋势。同时,技术革新和成本优化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综合实力和市场接受度是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
结合市场形势,吴微针对储能企业发展给出四条建议:“首先,除传统的电网调节和可再生能源消纳外,积极开拓电动汽车充电站、微电网等新兴应用领域,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第二,增加海外投资布局;第三,加强供应链管理,确保原材料稳定供应,同时加快企业库存周转率;第四,布局固态电池、液流电池、氢储能等先进技术路线,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储能企业应大力拓展市场并开发出更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例如,除风电和光伏电站外,大力探索工业、商业和居民用电等。”宋清辉表示,“建议相关部门及时提供更多诸如税收优惠、补贴政策等措施,帮助储能企业降低运营成本,进一步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业内还有观点指出,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储能企业必须练好内功,增强上下游分工协同,加强国际化合作。展望未来,储能产业发展将从单纯的高速增长转向更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高质量发展。原标题:储能市场积极信号显现
【责任编辑:孟瑾】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