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分析:一位乙肝病友的病毒量8次方,在肝功能正常情况下(即免疫耐受期)接受抗病毒治疗,服用的国产仿制药丙酚替诺福韦,满一年病毒量还有3次方,具体数值是1270,也就是发生了低病毒血症了;实际上大三阳无症状携带者,肝功能正常情况下,接受抗病毒治疗,血清转化率低于10%,而且更容易发生低病毒血症和应答不佳(治疗满一年病毒量不能转阴,低病毒血症就是病毒量还能检测到但HBVDNA<2000,应答不佳则是HBVDNA>2000),具体解决的方案有很多种,有的奏效,有的则无明显效果,连最基础的HBVDNA通过长时间的治疗都无法压制住不能转成阴性,那么后续的E血清和S血清转换又谈何说起呢?病友们形象的形容这种情况为“卡病毒”,这位病友就是病毒量从治疗后,8次方降至3次方后就卡住不动了,这个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正好是一年时间!而按照台湾相关的医疗经验,乙肝抗病毒治疗最佳时机是免疫清除期(即免疫开始攻击携带乙肝病毒的肝细胞,导致肝功能ALT发生异常),那么接下来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大三阳无症状携带者目前处于免疫耐受期,是否应该过早的接受或开展抗病毒治疗呢?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不发生自己的身上,也可能发生在其他病友们的身上......是药三分毒,治疗不但效果差同时还要亲历药物客观的副作用,而部分集采药中的国产仿制药,有存在着药效降低、副作用加大、不同批次药效不稳定的现实问题,医保报销目录或集采竞标中逐渐趋于剔除进口原研药和质优价高的仿制药,有些“水军”、“傻子”、“混水摸鱼”“非蠢即坏”“非坏即蠢”的家伙们,说这是“一盘大棋”,你们(包括现实中的你我他)配得上低价仿制药,求仁得仁,求锤得锤!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部分内容仅供娱乐,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